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博士研究生李悦。非常荣幸能够代表2022级研究生在这里发言🚴🏻♂️。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带着对雄厚师资力量的憧憬,对与优秀伙伴并肩前行的期待以及儿时就抽芽的美好愿望来到了这里🙆🏼。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22级研究生向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也要感谢师兄师姐为初来乍到的我们提供的贴心帮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更要感谢坐在我们身边曾在同一片星空下挑灯夜战才得以相见于此的战友。
坐在这里之前,或许我们已在林木俊秀、青草依依的清华园有过擦肩而过的短暂相遇⏏️🥒。此后我们便要一起开启求学路上的新副本——科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步入研究生阶段🛋,我们不仅是既有知识的学习者、接受者🏃♂️➡️,也将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贡献者,更是学术车轮前进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不断地将已知的边界推向未知的领域。我们可能常常会想起儿时的梦想,这个梦想不尽相同但通常神圣又伟大♛,是无比精彩的。但你正在奔向的科研之路可能与此相去甚远🥞,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人着眼于一点的深耕细作,不免枯燥,但却充实。在我初涉科研工作的时候,我甚至将自己定位为精致升级版的修理工,不是在黑板上潇洒推演出伟大理论或是研究立竿见影改善环境的技术🙋🏿♀️,常常面对的是洗瓶子和拧螺丝这类单调重复的工作👩🏽🏭,但科研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但繁冗的重复是寻找普遍规律的必经之路,大量的单一工作是构建复杂体系的必要单元。古人云:“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科研的道路一定是充满未知与挑战的,但彼岸的美景,一定值得这一路的披荆斩棘🔝。
除了对科研中未知挑战的紧张感,我想大家更多的是对未来在清华园生活的美好期待,可以畅游于藏书百万的图书馆,尽享书海的洗礼;可以漫步在杨柳依依的万泉河畔,聆听淙淙流水;可以徘徊于地质之角👃🏻🚣🏽♂️,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驻足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领略知识分子之气节;可以穿梭于群贤毕至的故居,翻阅学术大师的故事。渐渐与这片积淀了百年文化底蕴的土地紧密连接,使清华精神绵延不绝🎟、历久弥新。“自强不息”激励我们面对困境坚毅刚强,“厚德载物”敦促我们待人接物度量宽厚🧒🏿。行胜于言0️⃣,更是处处落在清华人的行为中♦︎🟥,言行一致、言之有物🛩。
时有所需⛩,必有所为。身为清华的环境人,站在新阶段的路口,我们当继续与时代并进🙍。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极端天气的频发和物种灭绝等问题仍在警示着我们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身为环境人的我们要将警示变成行动♻️,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姿态,“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担当作为投身环保事业。深耕不辍🌟,面对科研中的“硬骨头”👨🏼🦱🤸🏻,扎根环境事业;开阔视野🦷,洞悉专业发展新需求,勇立时代潮头🧜🏿♂️;不忘初心,纷扰中沉潜于热爱之事🚞,坚守我们的绿水青山。
环境事业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大家始终目光如炬💅,热烈前行🛑。扎根于清华园这片丰富的土壤🗂,耕耘出累累硕果,“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