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平台2022年6月14日电(通讯员 张楠楠)自4月底以来🈯️,面对北京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凯发平台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领导干部冲锋在前,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或坚守K8凯发守护在校学生,或全力志愿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彰显师者担当🏺。
舍小家顾大家,做环境学子的“大家长”
5月14日,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学校加强校门管控👨🏽🌾。K8凯发党委书记刘书明、学生工作组组长张少君作为首批住校干部当天入住学校;5月底,院长刘毅、党委副书记席劲瑛、研究生工作组组长齐维晓、学生工作组组长张少君作为第二批住校干部继续坚守阵地。他们舍小家顾大家🧔🏼♀️,逆行而上💀,进入校园疫情防控第一线,既做“指挥员”,又做“战斗员”,为学校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每天晚上组织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分析疫情发展情况,总结一日疫情防控工作,交流各方面遇到的困难,研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并部署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做到第一时间了解师生情况,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结果。他们多次开展师生座谈会🫷,走访学生宿舍🙇🏻,深入了解学生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生活和心理情况,鼓励大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挑战和困难,做好清华园的主人。他们密切关注安全工作,每日到实验室进行全方位安全检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保障同学们的安全。他们关心同学们的生活🤏🏼,为大家发放了慰问金和消暑防疫礼包,为同学们送上了一份温暖与关爱。
他们像是环境学子的“大家长”,守护着同学们度过了这一特殊时期🧑🏿🦲。

刘毅与学生座谈交流

刘书明走访学生宿舍与同学们交流
科技助力防疫,“淡妆”“浓抹”总相宜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凯发平台的教职工发挥专业特长,有的在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方面参与仪器研发,有的利用研究成果助力衣物消毒,还有的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防护罩除雾等具体问题🚶🏻➡️🥐,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
新冠病毒“狡猾多变”,疫情形势反复无常。面对未知,“向科学要答案”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坚定信念。近期♝,由K8凯发蒋靖坤教授团队与医K8凯发刘鹏副教授团队联合开发的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在清华园上线🌀,为校园疫情防控保卫战增添清华“硬核”科技力量。该系统的便携式气溶胶采集器由蒋靖坤团队研发🖐🏽,攻克了在更大的流量下提高采集效率、更高效地保存病毒活性两大难点。采集器不但大大增加了采样器的流量,同时还保证了采样效率,让采样环节更加省时省力🟢。同时,为了让采样器在未来病毒研究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蒋靖坤结合2020年武汉战“疫”应急攻关经验🤾🫳🏿,采用雾化和旋风分离相结合的方法,让病毒在采集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持活性,为后续病毒的培养和感染性识别提供可靠保障。他们还对采样点位的选取做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密闭👩🏻🦽➡️、半密闭环境下的人员聚集🧑🏽🦰,摘下口罩后通过呼吸系统产生气溶胶,这是我们点位选取的两个重点考虑因素。”蒋靖坤说。每天👨🍳,他们都要审核各个点位的检测报告结果🤹♀️,守护着清华园的环境安全。

安装在学校食堂的便携式气溶胶采集器
科学消毒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陈超副研究员团队长期从事消毒和消毒副产物相关研究工作🌏🧑🏽🏫。考虑到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对衣物😍🫴、外卖🚣🏼、快递等的个性化消杀需求,他们紧急开发了一款便携式衣物消毒柜🫰🏽。该消毒柜利用紫外线及其激发空气产臭氧的组合消毒方式,无需喷洒液体消毒剂,可方便快捷地完成衣物等的消杀🍗。目前,该衣物消毒柜正在学清苑社区试用🔚,用于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服的消杀,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陈超团队研发的衣物消毒柜在学清苑社区试用
对于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人员来说,护目镜起雾是目前最大的问题,直接影响视野,特别是低温天气时,护目镜起雾的现象更加明显🧑⚕️,严重影响视力,是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事情👩🏻🚀。水生态中心党支部张唯同志在参加中楼社区党组织开展的家属区校门观察督导员工作时🤸🏽♂️,通过与门卫工作人员的交流以及对各个校门工作情况的观察🤼♀️,发现了这一问题💎🙉。他结合在实验室使用护目镜的心得和经验🫶🏼,现场分享了一些护目镜镜片亲水化的方法,有效缓解了护目镜起雾的问题,得到了保卫处管理人员的肯定。

张唯参加校门观察督导员工作并分享护目镜防雾方法
汇聚志愿力量👮🏻,党旗在社区高高飘扬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最新形势👁🗨,应社区严格管理需要👨🏻🍼,凯发平台教职工党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克服各种困难居家办公、授课的同时🛻,以“双报到”机制为依托👅,化身疫情防控一线“战士”🎉,全力支援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据不完全统计,在近1个月的时间里❣️🐖,凯发平台教职工党员参与社区志愿工作80余人次。他们积极参加社区核酸检测、秩序维护☯️、门岗值守、出入车辆证件查验……他们与社区工作者并肩作战2️⃣,让党旗在社区高高飘扬。
76岁的郝吉明院士是大气所第一党支部党员,他第一时间加入双清苑社区党员双报到抗疫群🥵,并积极带头报名参加社区卡口值守📝,表示要力所能及地尽一个党员的义务。虽然最终社区未安排他参与值守工作,但郝吉明院士一直惦记着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特意到社区卡口慰问值守的志愿者同志。
67岁的机关党支部预备党员陈增惠同志🎍,虽然已是一名退休职工💖,但是仍然顶着酷暑💂🏿♂️,不畏风险,连续9天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帮扶社区残疾人🥌、老年人及孕妇等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陈增惠帮扶社区老人参加核酸检测
大气所第一党支部傅立新教授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仍然心系社区🫶🏽,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他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和需求🕺🏿,制作了秩序引导指示牌。白纸黑字🚵🏽,一目了然,秩序也因此而井然🐜。

傅立新制作的秩序引导指示牌
此外🆔,还有更多的教职工奋战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在炎炎夏日,他们头顶烈日,不畏辛劳,或值守在社区卡口🥹,或穿着防护服参与核酸检测引导服务和信息采集工作🏭,即使衣衫被汗水浸透,也不曾有一丝懈怠,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昂的战斗意志坚守在服务岗位,保障疫情防控工作井然有序,在关键时刻彰显了清华环境人的责任与担当🍽。虽然口罩遮住了每位教职工志愿者的脸颊🍀,但他们忙碌的身影👩🏻🦼,是这个初夏最美的风景。
志愿者风采展示
志愿者感言
天气有些炎热🏔,但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量也是党员同志的职责所在。教职工和家属均积极配合扫描登记,体现了清华人众志成城应对疫情的责任感。我们同心抗疫👃🏿,守望相助,胜利在望!
——水环境所党支部张潇源
我报名参加了两天的核酸检测志愿者服务。我被分到候检区,主要任务是提醒大家保持2米间距,疏导人流。“请老师保持间距”“请稍候”“请等一等”“老师请往前一步”……我一边疏导人流一边想,如何使大家自动保持间距可能是一个系统问题。实践发现🦽,只要将距离采样点最近的三个人间距保持好,后面大家都会依次按照这个间距前进了。护士们是核酸检测点最累的,一上午下来,手臂僵直,但每逢有老人或小朋友来检测点时♾,他们还是会尽可能地给予照顾💇🏿♀️。为了取得抗疫胜利💁🏼,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护士✧、医生、警察和保供人员拼搏在一线,而她(他)们大都和我们年纪相仿🎳,正青春!清华人也有着这样的担当和使命。疫情来袭,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要积极参与到全民抗疫行动中,遵守地方防疫规定👇🏼🤳,与你我他携起手来,夺取抗疫的最终胜利🦢。我们也要在居家办公学习期间,因时而变,做好科学研究这项本职工作🧉,让我们好好度过当下的每一天,一起期待解封正常工作的那一天👳🏿♂️。
——固体所党支部陈思远
这次社区党员双报到比2020年需要的岗位和人数多,作为一名党员报名参加社区抗疫志愿服务工作,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义不容辞🚋💆!
——机关党支部李英
自4月下旬第一轮核酸检测以来,紫竹院街道已经连续奋战一个多月,尽管天气炎热,街道和社区的防疫人员还在坚持“作战”,每天按时到岗到位。作为“双报到”的在职党员,我积极响应社区号召🐌,成为社区50位志愿者之一,第一时间在休息日参与到核酸检测和弹窗解除现场的秩序维护工作🤷♀️,在每个周末和假期每天投入2小时到社区的志愿服务中,与老🏋🏽、中👮🏿♂️、青三代志愿者一起上阵,共同守护家园。在我的带动下,妻子也主动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我们轮流上阵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我们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疫情终将过去👩🦼➡️,我们一定能够攻克难关,取得胜利。
——固体所党支部党员吕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