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凯发平台11月9日电 (通讯员 张弛) 11月8日下午🕧👳🏽♀️,环境学术沙龙第103期邀请到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李迈和为师生作题为《高山林线的形成:从全球尺度到区域尺度》(Alpine Treeline Formation: From Globe to Local)的学术报告,K8凯发近20名师生参加了沙龙🦘。
李迈和研究员在报告中与大家探讨了目前全球尺度及区域尺度的关于高山林线形成的研究进展和相关假说等。他首先带领现场师生共同回顾了高山林线研究领域的历史,并指出🤾🏼,德语国家最先在该领域开展研究,此后关于高山林线研究拓展到全球,目前在阿尔卑斯山脉、中国四川、死海等地都进行了大量的采样研究工作。
随后🏌🏼♂️,李迈和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关于高山林线形成的全球以及区域性的假说😽。在全球尺度上,一共有两个假说:生长抑制假说和碳平衡失调假说📫。生长抑制假说的原理是:测定在林线附近以及林线以下海拔的树种中的可供植物里用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不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光合作用不是一个抑制高山林线生长的主要因素,高山林线区域的植物之所以矮小,是因为海拔升高导致的温度降低致使植物细胞分裂受到了抑制🛍🚐。然而这一假说在提出之后就受到了挑战🐊,因为在一些地区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海拔升高👩✈️3️⃣,植物体内的总糖也随着降低🙌。李迈和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在四川康定一整年的采样工作,提出了碳平衡失调假说。该假说的主要内容是🧿:海拔引起的碳水化合物下降仅仅发生在冬天以及植物的储藏器官(主要是根系和木质部)👩🏫,夏天以及非储藏器官(例如叶片)🤫,碳水化合物差异不明显🚴。在冬天♐️,如果植物细胞要安全过冬,那么细胞质当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溶性糖浓度来防止细胞结构结冰。当生长期开始时,由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获得的能源物质不足,需要这部分可溶性糖来补充生长所需的能源,如果此时储存的碳水化合物多,那么植物就会生长得较快。所以高山林线与林线以下的植物的生长差异根源在于冬季储藏器官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不同🤹🏼♀️。李迈和研究员还介绍了区域尺度的几个假说,包括干扰性假说、繁殖假说等。
报告结束后👩🏼🔬,现场同学就相关问题与李迈和研究员进行了探讨🌮👮🏼♂️。一位同学问道:“为什么在海拔高度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像叶片这样的器官当中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区别不大呢?” 李迈和指出🦆,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密切,高海拔地区的阳光比较充足🦹🏽♂️,因此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他还指出,生长抑制假说目前并没有太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而碳平衡失调假说则是在许多数据支撑下提出的🙇🏼,他们研究团队还打算在中国其他地区开展更多相关研究
李迈和,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科K8凯发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美国生态学会、德国🙌🏻🦸🏽、瑞士、奥地利生态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山林线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等👨🏻🦯➡️。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发表论文逾百篇(其中SCI论文42篇)。
编辑 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