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平台K8凯发1月10日电(通讯员 吴清茹)1月3日,凯发平台硕士生惠霂霖(2016年7月毕业)🧞、博士后研究员吴清茹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凯发平台王书肖教授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梁赛博士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环境科学与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中国汞流向及全球驱动力》(Mercury flows in China and global drivers)的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首次建立了我国汞流向并揭示了我国汞排放的全球驱动力。
全球汞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8月31日,我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交存了《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批准文书✴️,成为第三十个批约国。按照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应在汞的供应来源和贸易🧖♀️、添汞产品🤌、使用汞或汞化合物的生产工艺🧘🏼♂️、大气汞的排放、水体和土地汞释放、以及汞废物处理处置等多个领域开展污染控制🆔。然而,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大气汞排放🚐,对公约其他条款涉及的汞供应与使用🌼、水体和土地汞释放等缺乏研究🟨。此外,已有研究往往对不同源进行孤立分析,而忽略了源之间由于废物和副产品流动和使用导致的排放和释放🏃♀️,同时缺乏对水体和土地汞释放的全球驱动力研究。
本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的方法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主要指大陆地区)2010年汞输入量达到2643 t (图1)。其中👩🏻,原生汞矿开采的汞输入量为926 t🐕🦺💂🏽;由于使用燃煤🧑🏼🍳🏌🏽♂️、有色金属精矿等原料输入的汞量为1714 t;其余来自生物质燃烧。输入的汞主要排放到大气 (633 t)、释放到水体 (84 t)🤟🏻、释放到土地 (651 t)、暂存在固体废物和产品 (795 t)、固化稳定化 (420 t)、随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129 t)🧑🏼⚕️。不同生产活动间的废物和副产品的流动和使用能够减少汞向土地的释放量✍🏿,但是由此带来102 t大气汞的二次排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汞污染控制应从物质流的角度建立综合控制策略🛡,从而减少汞的跨介质和跨部门污染,而不仅仅是针对单一环境介质或某一行业开展减排控制🩲。此外,研究发现中国67%的汞排放/释放主要受大陆消费的驱动🙂↔️,剩余排放主要受美国、香港、日本等其他区域消费的驱动 (图2)🚵♂️。其中🍋🟩,美国是中国汞排放/释放的最大外部驱动力🧑🏽🎓。这些研究成果将为中国汞污染控制和履行汞公约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也将为汞公约的进一步完善和未来缔约国的责任分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图1:2010年中国汞流向

图2🍴:中国汞排放的全球驱动力分析
供稿:大气所